张伟鸿,男,高中毕业于广州市第二中学,2023届金融科技实验班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积极进取,在校期间获我校“拔尖创新人才”奖学金、双创之星(团体)二等奖、美国数学建模大赛M奖、“工行杯”金融科技大赛全国三等奖(深圳赛区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级二等奖、省级大创负责人并获优秀结项等。现前往华为担任研发工程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如今回想过去的四年大学生活,不禁感叹那是一段令我印象深刻的时光。那个时候每个学期都有许多课程需要学习,而我也不知见证过多少次凌晨三点的科技楼。但是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是我收获最多的时候,因为计算机和金融双学位的学习不仅极大地锻炼了我快速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和抗压能力,而且思考问题的角度也更加全面。

另外对于大学的学习生活个人觉得在完成本专业的学习后可以多去体验一下不同专业的课程,包括一些看起来“无用”的课程,虽然它们可能无法立马给你带来改变,但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候给予你灵感与启发。也正如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也许你会忘记你种下的某种东西,一种经历、观念,与某人的关系或一种哲学、一项传统。然后,突然间它开花了,这样的花能穿破墙壁,甚至突破整个时代。”

还有我想聊聊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其实大家可以发现很多课程的内容之后可能没有用武之地,那学了又有什么意义呢?这里,我想谈谈我对这个的看法:我觉得学习什么课程并不是最重要,因为学习到的东西你可能会遗忘,但是你如何学习的能力却终身受益。所以在你面对新的问题或接触到新的知识时,你可以快速地解决它。

项目导向型

个人认为学习最好的方式是做项目,跟费曼学习法的思想类似,以输出倒逼输入。知识是学不完的,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把所有的知识都过学一遍,不如先把基础知识快速过一遍,然后去做项目,在做项目的同时去补充学习相应的知识,这样学习的效率才更高些。

我印象最深的一门课程是王旭老师的《深度学习实践与应用》,课程期末考核是完成一个深度学习项目,那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么大的项目,一开始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但当我们对整个项目的要实现的功能进行梳理,细化为每个小的功能后,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变得简单起来,最后也出色地完成了项目。同时我也很喜欢参加比赛,因为每次参加比赛都可以学习到新的知识或者技能,这样既能学到新的技能,又能给自己的简历添加一抹重彩,何乐而不为呢?

在不确定性中创造确定性

我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对于是继续升学深造还是直接工作这个两难的抉择做出了解答,当时我问了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 读研的目的是什么?

2. 读研可以得到我想要的吗?

3. 读研的方向会是我热爱的吗?

我自己并不是很确定现在的方向是否是我热爱的方向,而且相较与科研,我更喜欢在实践中学习。所以在想清楚这几个问题后我便决定先去参加工作。

今年的秋招号称是地狱级难度,经济低迷,企业缩招,但毕业生人数一年比一年多,北京地区的硕博毕业生数量首次与本科生持平。当然你也会发现每一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季的哈哈,今年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可能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个体无法左右大环境,你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在这不确定性中创造确定性:不断完善自己的简历和项目、珍惜每次面试机会,及时复盘等等。

我与开源的经历

我是在准备秋招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开源的,一开始只是抱着丰富下简历项目的目的参与开源的,但到后面被开源理念所吸引。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既可以讨论技术上的问题,也可以讨论生活中的趣事。

如果你问我参与开源的感受,我只想说:软件的繁荣发展正是因为有一批批无私奉献的开源人无私地贡献贡献自己的代码,使得后人无需重复造轮子,而是可以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开拓未知的边界。也希望大家能找到自己喜欢并热爱的方向,并保持纯粹。

这里分享一句话作为分享的结尾:“软件开源作为人类协作更加文明高效的方式,一定会是软件开发的未来,而对于开源的深刻理解,也终将会成为我们未来进一步去推动整个人类社会演化进程中最重要的基础认知。”,(这句话出自Frank老师写的一篇文章《开源点亮未来》)。共勉。

寄语新生:

保持热爱,保持纯粹,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你之所以成为现在的你,正是之前所有的兴趣、热爱、思想、行动的集合,而这一切都是以浓厚的兴趣为基础的。每个人的兴趣都是在自己的天赋范围内,它并不会一成不变,你可能无法判断一件事情是否是你的最大兴趣,无所谓,重要的是你可以慢慢去寻找,去挖掘。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累积和体验的过程,每一步都不会白走,当你某天回头的时候,你会发现过往的每个独立的点都会连成一条线。